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中兴通讯依托深耕通信行业三十载的技术积累,将云平台服务器打造为核心战略产品线。通过全栈自主可控的创新技术体系,中兴通讯不仅满足云计算、大数据分析、AI训练等通用场景需求,更针对通信网络虚拟化、工业互联网等垂直领域开发了差异化解决方案。其服务器产品已广泛部署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运营商、企业IT、公共服务三大市场形成技术、生态、服务三重竞争力。
基于第三代自研服务器架构,中兴通讯创新开发模块化机箱系统。每个42U标准机架可容纳128个计算单元,通过热插拔硬盘面板和可扩展I/O模块,实现每机架倍增的存储密度。在广东某数据中心的应用案例中,该设计帮助用户将物理机房规模缩减40%,机柜数量减少35%。
产品线涵盖Intel Xeon Scalable系列、华为鲲鹏920、海思麒麟9000s等异构计算芯片组。通过统一的BMC固件接口层,不同架构处理器可实现无缝迁移。在南京智能制造基地部署时,混合集群环境下的算力利用率提升至89%,资源调度延迟降低60%。
采用液体冷凝热交换器与AI温控算法的深度融合方案,相比传统风冷设备,能效比提升30%以上。某省级政务云项目数据显示,该技术使夏季PUE值维持在1.15以内,在同类数据中心中表现优异。
中兴通讯云服务器突破硬件堆砌模式,构建"芯片+固件+软件"的纵向协同体系:
基于ARM TrustZone体系开发的SafeXtend安全子系统,通过硬件级安全隔离实现GPU虚拟化、可信计算等关键功能。经国家商用密码检测中心认证,其加密计算性能达到每秒32000次握手。
创新研发的CNI插件能够实现网络拓扑与计算需求的动态适配。在浙江某工业互联网项目中,该技术使设备连接时延从50ms缩短至6ms,数据采集效率提升4倍。
搭载AI负载预测算法的ZTE CloudManger 6.0,可实现分钟级资源伸缩决策。某物流企业的实测数据显示,双十一期间的突发流量峰值处理能力使服务器闲置率从18%降至7%。
在运营商网络重构项目中,中兴通讯通用服务器采用2+20+1架构,集成BBU基带单元与智能网卡。某跨国运营商实测表明,该方案使5G部署周期缩短40%,设备维护成本降低30%。
为河南某汽车工厂提供的工业云平台解决方案,通过FPGA加速模块与MES系统深度集成,实现产线实时监测与预测性维护。故障响应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设备综合效率(OEE)提升至82%。
针对医学影像智能诊断需求开发的GPU集群,在长三角某区域医疗中心的应用中,将CT图像的三维重建时间从12分钟缩短至2.3分钟。其自研数据传输协议使PACS系统吞吐量达每秒512片。
2023年中兴通讯发布零水润套风冷服务器,通过热交换器对流循环降温,在同等负载下比传统解决方案节能27%。近期实验室数据显示,其最新材料学封装技术有望将芯片发热量降低45%。
推出的19英寸机架式边缘服务器ME/FusionE x86架构产品,支持-40℃至70℃工作温度,在内蒙古风场监控系统中实现了100%业务连续性保障。
基于国产指令集架构的ZTE Kunpeng服务器通过信创联盟认证,其非对称加密处理能力达到每秒128MB。在某国家电网省级调度中心部署中,核心业务迁移验证通过率达100%。
建立覆盖四大洲15个技术中心的团队,在24x7响应基础上,推出"工程师直通车"服务,重大故障配备专家远程诊断系统,通常将关键业务恢复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
与国内八大核心厂商共建"绿色供应链共同体",通过区块链溯源实现95%以上部件国产化替代。配备智能备件管理系统,可动态预测易损件需求,备件到位率提升至92%。
组建800人规模的垂直行业开发团队,针对教育、医疗、电力等行业开发定制化镜像模板。最新推出的"云原子化服务工厂"概念,可帮助用户快速构建业务中台,实施周期从3个月压缩至17天。
中兴通讯正在构建"云平台+行业场景"的价值共生体系:
随着云计算进入算力即服务的新阶段,中兴通讯在服务器形态技术创新层面持续突破。当下的技术焦点正在从单纯追求硬件性能向"硬件资源虚拟化+软件定义服务"的复合型演进。下一代产品预计将支持:
在数据要素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中兴通讯云平台服务器正成为连接硬件算力与行业应用的中枢节点。其技术演进轨迹映射出中国云计算产业从跟随到自主创新的转变路径,也为未来算力网络建设提供了关键基础。
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中兴通讯在服务器领域的专利储备已突破4000项,其中压缩封装、磁悬浮硬盘、智能液冷等12项创新技术获得国际奖项。这些成果不仅体现在产品性能指标的提升,更反映在不同场景下商业价值的深度挖掘,预示着云计算基础设施正朝着更智能、更弹性、更环保的方向迈进。